
10月16日,暨南大学刘少辰基金捐赠仪式在学校番禺校区举行。世界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刘少臣捐资250万元设立基金,支持广东省环境与气候学院和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发展。暨南大学刘少辰基金揭牌仪式。陈瀚 摄 刘绍臣是世界著名的环境科学专家。他早年出国深造,但始终关心中国的发展。 2016年,刘少辰怀着报效国家的愿望正式加入暨南大学。他将先进的研究方法带回祖国,在大气化学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深厚的成就。如今,81岁高龄的他依然努力工作,带领团队在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在暨南大学工作的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十年。”刘少辰在活动中动情地表示,他每天都会和学生讨论至少一个小时的工作,一起分析数据,看看有没有新的想法。 “可以说,这个过程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此时,刘少辰从个人工资中捐出250万元设立科研基金,希望用实际行动回馈母亲和学校,鼓励青年人才成长,助力科研发展。刘绍臣院士向学校赠送了检查卡。陈瀚 摄 他说,回国十年来,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是梦境,却真实发生在眼前的一幕。 “我希望能为国家的振兴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今后,他将继续坚守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科学研究贡献智慧。会上举行暨南大学刘少辰基金捐赠暨揭牌仪式。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安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刘少辰颁发捐赠证书;学院党委书记孙宇代表暨南大学向刘少臣赠送了“携手济南,造福天下”的纪念书法作品,感谢刘少臣长期以来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无私慈善。孙宇代表学校向刘绍臣教授赠送纪念书法作品《与江南,造福天下》陈韩红 摄 据介绍,刘少臣推动的“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场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暨南大学首个省级科学观测站。该基金的设立将为申报国家级领域科学观测研究站提供重要支撑,有效促进地球科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理科领域,优化学校学科布局,增强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 “刘少辰院士始终跟随教学科研第一线,以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成为师生心中的‘学术灯塔’。”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党委书记王雪梅表示,现场工作人员逐步建成覆盖“天景山-丹霞山-元祖山”三大主要观测基地、两个移动观测平台和智能模拟跟踪系统的“3+2+1”综合观测体系。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伯光介绍,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将用于野外站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和升级,观测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护,以及对在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领域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职人员的奖励。 农业科学。作为广东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实地研究站针对光化学污染成因、温室源汇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城市福祉强相互作用下的气体。综合利用大气、生态、气象区域监测网络,对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烟雾等关键成分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利用基于大观测数据的人工智能预测和动态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空气质量和碳中和评估,为国家和广东省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南方+记者 陈亦春 通讯员 李伟苗 郑凡